印度的算盘又响了。这一次财盈策略,莫迪政府居然主动宣布恢复给中国游客发放旅游签证,终结了整整五年的“说封就封”。要知道,过去这么多年,中印边境紧张、互相甩锅、死磕磋商,突然来这么一手,怎么看怎么有点反常。
但最有趣的是,签证放开了,中国游客却并不买账。
说白了,印度的大门敞开了,门口却冷冷清清,和疫情前那股“中国客源热”比,直接降温到底。你要问为什么,只能说,中印之间的账,远远不是一纸签证能理清的。
咱们说回细节。这回印度政府下决心重开国门,放出消息以后,明确规定:中国公民只要能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的印度使领馆提交材料、亮出10万存款或6个月流水,基本就能获得签证。这操作看起来挺“贴心”,门槛也没加高,明显就是冲着中国游客口袋里的钱去的。
说到底,
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全球都见识过。
展开剩余79%欧美、日韩,还是东南亚,哪个国家不巴望着中国游客来救场?泰国、马来西亚更是用中国游客把旅游业盘活了。早在疫情前,2019年中国出境游客能有1.55亿人次,光是中国游客每年带出去的真金白银超过两千五百亿美元。印度2019年接待到的中国游客只有区区30万,但这点份额都让当地酒店和商家美得合不拢嘴。
可惜的是,2020年边境冲突后,印度一怒之下停发签证,想拿旅游客流当和中国谈判的筹码。算盘打得响,结果尴尬收场。事实证明,
中国游客的选择太多,缺了印度,一点不耽误花钱。
你东南亚请得来,中东刚回暖,中国国内文旅火到一票难求财盈策略,谁还非得去印度呢?
这五年里,印度“自绝后路”,旅游业直接跳水。背后推手是印度不甘心总当中国出气筒,可现实让它哑巴吃黄连——真“脱钩”,赔钱的还是自己。到了今年,全球旅游业迅速反弹,小米、vivo、苹果这些大厂在印度的中国工程师频频撤退,印度经济这一块还真不能再自绝客源了。印度旅游部、酒店业协会联合工商界,一通游说,终于把莫迪政府的嘴撬开了。按印度酒店业协会估算,每增加十万中国游客,就给本国顶上两万个就业岗位。
但重开国门,印度的动力不止为捞钱,还有试水国内舆论。
经济停滞不前,印度人其实也不愿意当“冤大头”再当下去。富士康“工程师集体回国”这一闹,直接让印度电子产业心里发毛。小米、OPPO、苹果这些中国企业在印度投产,本来带着技术带着产值。结果边境一紧张,签证一卡,就连外籍技术员都“掉头走人”,本土工厂直接卡了脖子。如果说游客签证放开,国内舆论风平浪静,下一步工作签证放宽是大概率事件。一方面补技术短板,一方面试探政治敏感度。
你回头看印度这些年的小算盘,简直是典型的“既要又要”。经济上想吃中国市场的红利,政治上还要摆出跟中国“保持距离”的样子。金砖扩员,嘴上说支持,背地里处处设限。贸易数据上,嫌自己进口中国商品太多,出口又不舍得丢。前阵子印巴冲突,阵风战机被击落后,莫迪政府甚至直接甩锅中国,说咱们支持巴基斯坦。这种操作,要说诚意,实在有限。
事实上,印度现在继续这么玩下去,自己的损失越来越明显。
全球经济复苏乏力,印度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正等着回血。东南亚靠中国游客风生水起,印度自己旅游市场却冷冷清清。说实话,中国游客有资产有消费力,谁请得来谁受益,这一点印度心如明镜。
中印关系这几年虽说总体回暖,但基础远没恢复。边界问题积怨未结,印度在金砖和上合组织里各种难搞,什么该合作的时候就特立独行。签证放开算得上姿态转变,但离“完全示好”还差得远。
真正关键的,是中国游客是否买账。印度的基础设施、卫生环境、治安保障,和中国人习惯还有距离。过去几年间,中国国内旅游发展突飞猛进,出境游也有一大堆更舒心的选择。现在不是只有印度才能满足“异域探索”。
更别提前阵子边境摩擦带来的不信任感。中国游客并不是单纯“哪里开放就去哪”,而是看重体验和安全。
所以放开签证只是印度单方面的期待,真能迎来大批中国游客,还得看后续表现。
现实一点说,对大多数人,悄悄看看消息就行,真去印度旅游,那是要仔细衡量安全和体验的。
印度这波操作,本质上是权衡下的利益选择,不是一厢情愿的友好。
它在试水政策调整的边界,但也不会主动做冒进姿态。要让中国游客真心回来,印度必须在基础设施、安全、服务等方面下更大功夫。而中印关系的改善,永远不是一纸签证决定得了的。
当然,恢复人员来往总是好事。只要政策别再折腾,合作多一点,互信多一点,都有助于两国关系止跌回升。可只靠印度突然打开这扇门,就想着立马赚中国的钱——这算盘,恐怕没那么响。
谁也不能否认,未来几年,中印之间摩擦依然不少。旅游签证只是入口,真正的沟通交流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门是开了财盈策略,但人进不进,还得看你把“房子”收拾得怎么样。
发布于:四川省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