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“老头乐”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,成为不少老年人短距离出行的“宠儿”。但因其引发的交通事故也频频见诸报端,“老头乐”已从出行便利工具,逐渐演变成交通安全的一大风险隐患融期策略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治理“老头乐”交通乱象,不能只看老头们乐不乐,而要综合考量安全、民生与管理等多方面因素。
“老头乐”深受老年人喜爱,有其自身的原因。它价格亲民,通常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,相比动辄十几万元的汽车,经济实惠,普通家庭都能负担得起;驾驶门槛低,无需考取驾照,操作简单,对于不会开车或没有驾照的老年人来说,极易上手;小巧灵活,在狭窄街道、小区内穿梭自如,方便停车,能轻松应对城市拥堵路况,满足了老年人买菜、接送孩子、短途出行等需求。
然而,“老头乐”带来的交通隐患同样不容忽视。从车辆本身来看,大部分“老头乐”未经工信部许可生产,未列入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》,车辆性能不符合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。底盘高、车身窄、缺少差速器,行驶时易侧翻;灯具数量不足、规格不符;车窗使用普通玻璃,而非汽车常用的钢化玻璃或夹层玻璃,一旦发生碰撞,后果不堪设想。从驾驶者角度而言,“老头乐”的驾驶者大多未接受过专业驾驶技术培训,交通安全意识淡薄,闯红灯、逆行、随意变道等交通违法行为屡见不鲜,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。而且此类车辆无法依法登记注册上牌照,也就不能购买保险融期策略,一旦发生事故,受害者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,追责和赔偿过程困难重重。
展开剩余52%面对日益严峻的道路乱象,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加强对“老头乐”的整治。但在整治过程中,也出现了一些问题。一些地方采取“一刀切”的方式,直接禁止“老头乐”上路行驶,这固然能在短期内迅速减少交通乱象,但却忽视了老年人的出行需求,让一部分老年人出行难题再次凸显。在一些城市,老年人反映,“老头乐”被禁行后,接送孙子上下学变得极为不便,骑两轮电动车不稳当,且恶劣天气难以出行,乘坐公交又需步行较长距离,十分不便。
治理“老头乐”交通乱象,不能简单地“一禁了之”,而要疏堵结合,综合施策。一方面,要加强监管,从生产、销售、使用全链条发力。生产端,应明确技术标准与生产资质,对虚假标注、违规改装的行为予以严厉处罚,确保每一辆出厂的车辆都符合安全标准;销售环节,强制电商平台与实体店公示车辆实测参数,对虚假宣传行为给予严惩,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;监管层面,打通交警、市场监管、质监等部门壁垒,形成联动机制,从登记注册到路面巡查实现闭环管理。另一方面,要回应老年人真实需求,提供多元化出行选择。鼓励企业研发生产价格适中、安全性能高、操作简便的新能源小微车型,满足老年人出行需求;完善公共交通体系,加大社区巴士、微循环公交等线路覆盖,方便老年人出行;探索设立单独的老年驾照,简化考试流程,降低考试难度,让有驾驶能力和需求的老年人能够合法驾驶车辆。
“老头乐”治理是一道复杂的社会治理考题,既关系到道路交通安全,也关系到老年人的出行权益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在堵与疏之间找到平衡点,才能让“老头乐”真正成为便利的交通工具,而非危险的代名词融期策略,实现交通安全与民生保障的双赢。(杜才云)
发布于:四川省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